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树种幼苗对降水变化的适应对于热带森林的发育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控制实验,评估了我国华南地区热带次生林不同功能型树种幼苗[固氮树种铁刀木(Cassia siamea)和非固氮树种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对不同降水模式(对照CK、雨季增雨WW和旱季延迟DW)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WW和DW处理显著提高了红鳞蒲桃的比叶面积,而降水处理显著降低了铁刀木叶片叶绿素a浓度,却显著提高了红鳞蒲桃叶片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浓度。WW处理显著提高了红鳞蒲桃苗高的相对生长率和总生物量。此外,WW和DW处理显著提高了两种幼苗叶片可溶性糖浓度,DW处理显著提高了红鳞蒲桃叶片和粗根淀粉浓度。DW处理显著提高了两种热带次生林幼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WW处理降低了铁刀木叶片和细根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的分配比例。幼苗不同组织间NSC储存和分配的差异可能直接反映了不同树种对降水模式变化的不同适应机制。上述结果表明,红鳞蒲桃幼苗(非固氮树种)通过调节NSC浓度,而铁刀木幼苗(固氮树种)通过改变NSC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比例,分别形成了热带森林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差异化适应机制。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比叶面积,
光合色素,
降水格局,
热带次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