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是青藏高原冬春放牧草场的主体,在放牧强度分异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特征迥异的稳态。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其他类型草地是否可以演替成为这些稳态。本研究通过土壤剖面特征推断其历史植物群落特征,以植物群落现场调查确定其现实植物群落特征,以非结构式问卷调查确定草地放牧强度,采用多元回归树模型分析导致草地稳态转化的节点。研究结果表明,高寒灌丛草甸和旱化沼泽草甸在过度放牧条件下均可转化成为高寒矮嵩草(K. humilis)草甸和高寒小嵩草(K. pygmaea)草甸,从而使高寒灌丛草甸和旱化沼泽化草甸进入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序列,最终转化成为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以放牧强度为分节点,最多可以将这些植物群落划分为4类稳态,各稳态转化的节点依次为11.0、8.0、5.5羊/ha。所有研究草地总体表现为随放牧强度的增高地上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中,11.0羊/ha是草地转化成为黑土滩-杂类草次生裸地的节点。放牧强度改变可以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演替方向,进而改变草地的畜牧生产服务能力,因此放牧强度可以作为反映牧场畜牧生产服务能力的表观指标。未来牧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应以草畜平衡为主,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增加草地生产附加值和延伸畜牧业产业链以实现区域草场生态和生产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植物群落演替,
土壤剖面特征,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稳定性,
状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