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andan Zhanga, Jinsheng Lia*, Zhen Zhanga, Xiaoli Chengb
摘要: 微生物残体碳(MN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其中发挥着显著作用。然而,由于山区生态系统易受环境变化影响,沿海拔梯度的MNC分布格局及其对SOC的贡献及潜在机制仍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系统调查了MNC的季节变化、其对SOC的贡献、残体积累系数(NAC)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而非MNC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这种解耦格局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即氮水解酶)和较大的碳氮比,这些因素在潮湿温暖的湿季加速了MNC,特别是细菌残体碳(BNC)的分解。相比之下,干旱寒冷的旱季条件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及其向MNC的转化。在旱季,MNC及其在SOC中的比例沿海拔梯度呈现出驼峰型分布模式。真菌残体碳(FNC)与真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存活生物量对FNC的积累影响可能大于对BNC的影响。平均而言,MNC约占SOC的15%,其中FNC (11.91%)的贡献显著高于BNC (3.09%)。土壤pH与黏粒含量的联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沿海拔梯度的MNC动态。上述研究揭示了BNC在湿季快速分解是MNC损失的主要途径,并进一步强调了微生物性状在MNC积累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