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Guopeng Wua,b,c,1, Xu Lia,b,c,1, Wenjuan Huangd, Shuyidan Zhoua,b, Chushu Menga,b,c, Han Shenga,b, Xujun Liua,b, Zhiyang Liea,b, Juxiu Liua,b,*
摘要: 土壤氨基糖和木质素酚作为土壤有机碳(SOC)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指示微生物源碳与植物源碳的可靠生物标志物,其相对含量为揭示SOC的组成特征与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中,土壤氨基糖与木质素酚在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不清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化林业管理的推进。为此,本研究选取中国南方不同林龄的红锥人工林,分析了0–10 cm与20–30 cm两个土层中土壤氨基糖、木质素酚及其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氨基糖与木质素酚呈现出差异化的积累模式:在表层土(0–10 cm)中,氨基糖与SOC的比值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而木质素酚与SOC的比值则在两个土层中均随林龄逐渐下降。因此,氨基糖与木质素酚的比值总体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且在底层土(20–30 cm)中的增幅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氨基糖和木质素酚的差异性积累主要受到凋落物生物量与质量的影响,而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性积累则主要受微生物残体形成效率的驱动。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红锥人工林恢复过程中SOC组成由植物源碳向微生物源碳转变的过程,为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基于自然的气候调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