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 2025, Vol. 18 ›› Issue (3): 1-15.DOI: 10.1093/jpe/rtaf042
• •
Kunyu Peng1, Jianfeng Peng2,3,*, Jinbao Li4, Jinkuan Li2, Yameng Liu2, Jiaxin Li2 and Xiaoxu Wei2
摘要: 中国中部南北过渡带是气候和生态敏感地区,也是油松 (Pinus tabuliformis) 分布的南缘,但该区域油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伏牛山地区东西梯度上14个样点的树轮数据,构建了不同区域的树轮年表。分析发现,在区域尺度上,5月温度和降水是油松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尤以东部的石人山–木札岭(YM)最为明显。整体而言,伏牛山南部温度和北部降水是树木生长的显著限制因子,但龙池墁(LCM)区域的树木更受南部温度限制,对北部降水的依赖性较弱。此外,5月温度的限制作用自东向西逐渐减弱,而5月降水的影响在东部石人山–木札岭(YM)和西部白云山-抱犊寨(BB)较高,中部龙池墁(LCM)相对较低,且北部降水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南部。4至6月,自校准帕尔默干旱严重度指数(scPDSI)与树木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5月的相关性最高。在时间尺度上,20世纪70至80年代油松呈加速生长趋势,而90年代后明显减缓,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其生长状况出现退化,这一结果支持生态边际效应理论。然而,尽管油松生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极端干旱事件后,其生长仍表现出较强的恢复力和韧性,并在3年内基本恢复至干扰前水平。这一现象与树木生长的长期下降趋势存在矛盾,亟需进一步研究以揭示其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