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Plant Ecology-当期目录 当期目录 http://www.jpe.ac.cn zh-cn http://www.jpe.ac.cn/CN/current.shtml http://www.jpe.ac.cn 5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4.shtml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5.shtml −1。不同植被类型间的月产量具有季节性和相似性,旱季产量增加。叶组成显性部分 (约85%)和凋落物的季节性主要是由于干旱月份落叶集中所致。然而,可能是随着植物群落中落叶物种丰度的减少,全年凋落物的时间格局显示出从开放植被类型到封闭植被类型的季节性逐渐减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不同地貌凋落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这些格局在整个塞拉多保护区景观中同时发生,可能对该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产生影响。此外,这些发现强调了使用标准化方法是正确比较不同环境中凋落物格局的必要条件。]]>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6.shtml 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和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的DOM释放过程。通过测定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和溶解氮(Dissolved Nitrogen, DN)发现,植物叶片释放的DOM浓度远高于其根和茎。在27天的培养期内,平均有15%的生物碳和30%的生物氮以DOC和DN的形式通过植物叶片释放。从植物中释放的DOM非常不稳定,在27天的培养期内,细菌共消耗了92.4%–98.1%的DOC和88.0%–94.6%的DN。植物释放DOM的荧光特性表明,发色溶解的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是DOM的主要组分,而类蛋白组分是植物释放CDOM的主要组分。细菌的降解作用改变了DOM的荧光性质和化学组成。上述的室内研究结果得到了实地调查的充分支撑,表明在深秋时期黄河口湿地有大量DOM溢出。本研究结果表明,盐沼植物释放的DOM是沼泽和沿海水域DOC和DN的重要来源,而且易降解DOC和DN为黄河口湿地和邻近沿海水域中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7.shtml Enicognathus ferrugineus)作为小檗属植 物(Berberis microphylla)传播者的互惠共生。Berberis microphylla是一种多刺的灌木,栖息在南美洲温带森林的下层,其种子具有深度生 理休眠的特性。本研究通过四种处理:(1)种子消化处理,(2)粪便提取物消化处理,(3)果实种子完整处理和(4)包含果肉果实种子完整 处理,测定了从粪便和完整果实中提取的B. microphylla种子的发芽成功率和活力。研究结果表明,大约65%的南鹦哥的粪便中含有B. microphylla种子。不同处理的种子存活率无显著差异。然而,消化后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完整果实种子,而粪便和果肉提取物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粪便和果肉都没有为种子提供任何提高发芽能力的生态优势,但在萌发时间上确实造成了一些劣势。由于持续降雨和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脉春季融雪带来的严重冲刷,种子附近的粪便在雪下几个月后就会完全缺失。消化种子较高的发芽能力和较快的发芽速度验证了南鹦哥和B. microphylla之间具有合理互惠共生的假设。因为消化和非消化种子发芽能力的差异,我们假设通过传播者的肠道传代作用可能打破种子的生理休眠。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具有高度季节性的环境下,具有生理休眠的植物物种中与动物内携传播的相关作用。]]>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8.shtml Populus deltoids)为对象,以3种典型土壤类型(红壤、黄壤和黄棕壤)为栽培基质,在控制实验条件下,经过三个月的干旱胁迫(25%田间持水量)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美洲黑杨的气体交换速率、抗氧化能力、氮代谢特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红壤和黄壤条件下,与对照(75%田间持水量)相比,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美洲黑杨各器官的生物量、光合速率、叶片氮同化酶的活性,显著增 加了叶片中过氧化氢、丙二醛和无机氮的含量。在黄棕壤条件下,干旱对美洲黑杨总生物量、光合速率、氮同化酶以及质膜完整性的负面 影响较小,这与其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相关,也与其生物量分配模式(如提高根冠比)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生长在黄棕壤条件下的美洲黑杨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这可能与其土壤母质中较高的土壤养分和良好的通气状况相关。因此,就土壤类型而言,与红壤和黄壤相比,黄棕壤提供的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美洲黑杨的抗逆表现和栽培利用。]]>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889.shtml Lolium perenne L., 浅根),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 深根),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 浅根)和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 深根)种植在中型实验生态系统中。单一栽培条件下种植4株同种植物,混合栽 培条件下每种植物各1株。水分供应变异性处理设置低中高3种水平:与低变异水分供应处理相比,另设置一个中度变异处理(±40%)和高度变 异处理(±80%),测定了地上和根的生物量,拟合了根系垂直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低变异处理相比,白车轴草,红车轴草和4种植物 混种群落的茎生物量在高变异处理下显著减少。在所有处理中,4种植物混种群落产生的茎和根生物量比单一栽培(超产)中物种表现所预测的要多。在水分变异增加的情况下,菊苣在单一栽培下根系分配了更多的生物量到更深的土层,而白车轴草在单一栽培下根系总生物量显著降 低。这些结果表明,水分供应变异的增加会对单一栽培和混合栽培草地的地上和根的生物量产生负面影响。在野外尺度上,水分变异对多物种 草地系统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907.shtml 干旱和盐胁迫是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子,限制植物的生长和生产力,特别是在沙漠地区。本研究采用两种沙漠杨树—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和灰杨(P. pruinosa)幼苗,比较它们对干旱、盐胁迫和两者交互胁迫的耐受性。研究了在干旱、盐胁迫和交互胁迫下,胡杨和灰杨在生长、光合能力和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Cl分配、渗透调节和活性氧积累等方面的物种特异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与胡杨相比,灰杨在干旱、盐胁迫,特别是交互胁迫下表现出更高的生长抑制作用,光合作用下降,气孔关闭和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下降。此外,在盐胁迫下,胡杨限制了盐从根部向叶片的转运,并且向粗根分配的Cl较多,向叶片分配的Cl较少,而灰杨向叶片分配较多的Cl。表明这两种杨树存在着物种特异性变化,在干旱、盐胁迫,特别是交互胁迫下,灰杨受到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未来干旱和盐胁迫加重的气候环境下,在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时,应考虑这两种杨树对干旱和盐胁迫的物种特异性响应和耐受性。

]]>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908.shtml 针叶树凋落物相当顽强且养分含量低,而阔叶凋落物通过增加可降解养分和促进微生物代谢来促进针叶凋落物的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物和三个阔叶凋落物混合可能会增加真菌分解者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会随着阔叶树种的数量和比例而有所差异。我们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马尾松与香椿(Toona sinens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檫木(Sassafras tzumu)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共设置35种实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凋落叶相比,除马尾松+香椿,马尾松+檫木+香椿和马尾松+檫木+香樟组合中马尾松凋落叶占70%-80%以及马尾松+檫木+香樟+香椿组合中香椿凋落叶所占比例较小外,其余混合凋落叶均增加了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中马尾松+香樟+香椿组合中的7:1:2的真菌多样性和丰富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最主要的优势门,曲霉属是最丰富的真菌群落属。一针一阔(6:4)和一针两阔(阔叶凋落叶占30%-40%)组合的凋落叶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作用,并且增加了可分解较难分解物质真菌菌群的相对丰度。可见马尾松+香樟+香椿组合中阔叶凋落物占30%-40%比例时增加了真菌的多样性,促进了针叶凋落物中难分解物质的分解。因此,香椿和香樟可能是构建马尾松混交林潜在的候选阔叶伴生树种。

]]>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909.shtml 智利大叶草(Gunnera tinctoria)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固氮植物,已入侵到了世界各地,通常入侵到低蒸发需求和/或高降雨的环境。 在许多可以解释其作为一个成功的引入物种的机制中,差异性的物候特征可能起重要作用,但这可能取决于在次优化条件下生长和利用 营养物质的能力。我们研究了智利大叶草在物候和固氮能力方面是否具有优势,并将其与受智利大叶草入侵影响最大的本地物种灯芯草 (Juncus effusus)进行了比较。2016–2017年,我们每周或每两周对爱尔兰阿奇尔岛的长期种群进行物候学评估。在测量土壤温度,湿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同时,收集了叶和花序数,叶总面积,光截获和地上生物量的数据。利用δ 15N 同位素并结合原位乙炔还原测量的方法评估了用于支持季节生长的固氮能力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7年,智利大叶草和灯芯草开始生长的时间不同,智利大叶草叶片出现和展叶的时间较早,水分利用率较高时地上生物量最大。智利大叶草的早期生长依赖于预先形成的结构,5月下旬冠层发育达到最大,并且早于灯芯草。虽然在3月份观察到固氮作用,但这对冠层发育后期的生长有更显著的贡献。基于δ 15N 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生长主要与根状茎的氮转移有关,而幼苗主要依赖于固氮作用。这一发现强调了养分调动对早期生长的重要性,并表明固氮能力的重要性可能在不同的发育过程中有所不同,并且其在入侵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如此。

]]>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922.shtml 2)的实地调查。使用两个指标的标准化效应量[(i)平均成对距离和(ii)平均最近分类单元距离]来量化群落与其外来和本地亚群落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研究系统发育模 式如何随空间尺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来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这种亲缘关系会随着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中等空间尺 度下(20–500 m2), 整个群落呈随机分布趋势,而本地物种高度分散,外来亚群落高度聚集。这说明亲缘关系密切的外来物种入侵使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由过度分散向随机分布转变。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在空间尺度上是远亲,这支持了达尔文的归化假说,但只是在系统发育距离被量化为平均最近分类单元距离时成立。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的系统发育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预期的模式相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来物种强大的系统发育聚类是由人类干预的引入驱动的,牵涉能够成功建群和传播的密切相关的类群。系统发育相关性的尺度依赖模式可能是由火灾和散布等随机过程引起的,这表明竞争和生境过滤并不是分别在小和大尺度上控制系统发育关系的唯一因素。区分不同进化深度的指标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指标可以显示不同的尺度依赖模式。]]> <![CDATA[]]> http://www.jpe.ac.cn/CN/abstract/abstract60945.shtml